对我校计算机教学的思考

2018-06-03 11:14:19 22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也越来越高,中职学校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争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主要是看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中职学校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中、初级人才,而当今社会要求各层次人才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我们根据我校计算机教学情况,感受到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归纳如下:
 
一、 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  学生情况
 
现在,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目前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的不完备,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了。总的来说,中职生源文化素质不高,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也很低。
 
2  教学设施
 
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非常迅速,计算机的应用也往往是以建立在新的硬件和软件操作基础之上。学校计算机不可能随时升级,设备更新跟不上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学生学习计算机缺乏适宜的硬件环境,导致其所能接触和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相对落后,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要求。
 
3 、 师资
 
学校计算机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水平总的说来不很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
 
4 、教材大纲
 
在大纲和教材上,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改,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年年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
 
二、 计算机教学的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如何定位,事实上就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如何设置,因为课程的设置决定了教学的定位。不少计算机教师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要不要开设计算机语言课,如C语言;要不要讲授计算机最底层的技术原理如: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的转换,数据结构、算法等。如果开,应该占多大的比例,如果不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又应开设什么课程。
 
   主张开设计算机语言、讲授计算机最底层的技术原理的教师认为:尽管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的原理对中职的学生来说实用性不大,也无助于他们就业,因为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最低层的原理技术是为开发软件做准备的,而开发软件产品不象开发其它产品,只有少数优秀而且经得起市场考验、竞争并成为畅销产品的才有存在价值。但开上述课的目的是为给学生一双点石成金的手,培养学生程序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其它应用软件时能举一反三。这也是一些专家、权威的看法。
 
   而主张不开设计算机语言、计算机低层原理等课程的教师则认为:学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底层原理没有用。
 
理由是:
 
(1)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方向是技术工人,是应用人才,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比较薄,由此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计算机语言,别说C语言,就是BASIC语言也要有相当的数学基础。尤其是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不但要求学生有深厚的数学基础,还要有扎实的物理基础;再比如说为了开好微机原理课,要开设足够课时的电工基础课、电子技术等课程我们学校这几届中职计算机班大多数学生都是女生,每次进行教学评议时都有学生提出我们不是电工专业,为什么要学这么多的电类课程,且都反映听不懂。因此上这些课程时,教师差不多是在自言自语,下面除个别学生听课外,绝大多学生既无心听也听不明白。
 
(3)现在不少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病是:动手能力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没有“学会学习”。而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弱点却是致命的。这一切我们并不能怪学生,而是我们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也就是教学上过于偏重语言和理论。例如:计算机语言从面向过程过渡到面向对象,对高级程序设计师来说是大大的提高了开发软件的效率。可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恰恰相反,学习计算机语言更难了。比如Visual Foxpro,作为教师我们确实感到比DBASEⅢ和FOXBASE好用,但学生不这样认为。尤其Visual Foxpro里的新名词,如:属性、事件、方法、类等,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摸不着头脑。
 
   持上述看法的并不单是中等职业学校一般的计算机教师,联合国开发署(UNDP)的首席技术顾问大卫.艾伦(Dwight W.Allen)博士也有类似的观点:“基于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实际上只对高级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或是最优秀学生的学习有利,而对大多数平均水平的学生是没有用处的。”
 
三、 计算机教学的改革
 
1 、 紧贴社会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从初中进入中专后,学习的目标改变了,如果说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以升学作为他们的目标,那么,进入中专后他们的目标已经转向了就业。中专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据了解,许多学生自发地对本专业相应的岗位群进行跟踪性的社会调查,掌握了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因而他们十分关注专业的课程设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动机与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需求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源泉,那么,动机就是推动这种活动的最直接的力量。几年前,我们正是从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转变着手,找出了这种需求与动机的关系;也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与大学培养目标的差别看到了“子集式”的课程体系设置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提出了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新思路;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即根据中专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这几年的调整,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2 、打破课程的界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改革不仅要改革“子集式”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同时也要改革“子集式”的课程内容设置,打破课程的界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所谓整合,不是把有关内容机械地拼接,而是根据中专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水平以及中专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
 
(1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进行整合
 
大学的课程设置侧重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的系统性,这种设置模式适合于大学毕业生将要从事的是理论研究或项目开发这一就业层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由于中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与大学生的差距较大,“子集式”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与中专生认知水平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那些对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的课程,普遍出现难教、难学的现象。对于这一类课程的整合,应以解决难教、难学为目标。
 
(2)  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
 
这一类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能力为目的,其理论基础是德国职教专家费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倡导的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中专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课程任务时,把知识点和中专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例如, “网络组建”以某种局域网为项目,通过讲授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理解网络传输的协议;掌握在不同环境下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线材的设计、安装、铺设的原则及方法;学会分析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如何配置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的选用与安装;网络管理、资源分配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使学生具备网络组建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3 ) 在教学评价方面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中专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承认这个现实但不是意味着就要采取迁就的策略。我们曾经有这样的教训,在为了“适应”学生,提高考试合格率,我们把教学要求一再降低,甚至已经降到大纲的下限了。考试前复习的范围缩到不能再小,甚至出现了“闭卷题目开卷考”的倾向。我们这样做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降低要求,提高合格率,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刺激,提高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进入良好循环。但事实并没有产生我们所期待有效果,合格率是上去了,但差生并不由此而受到成功的鼓励,好学的学生却抱怨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们自己也明白,如此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大的提高。经过反思,我们意识到,求知欲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满足这种动机的是知识的实际获得,而不是外在的刺激。这种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刺激,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还使一些本来学习动机就弱的学生产生了侥幸的心理。这些副作用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
 
  在分段教学法的启发下,我们对个别科目进行了“重测法”的尝试,即对每次测验不及格的学生在组织他们补课后进行一次重测,重测成绩达到60分则这次测验成绩记为60分。为了避免在学生中产生侥幸心理,强调重测是只给机会绝非“放水”,在B卷的命题时也坚持这个原则。此外,重测的成绩只对学科成绩起作用,如奖学金评定等仍以原测验成绩为依据。以前,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因多次的“失败”,影响了自信,焦虑度也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加而加深,当他们一旦发现期末合格无望时,便中途放弃。如果说,获得成功是维护自尊的最高境界,则避免失败就是维护自尊的起码要求。采取重测的做法,在心理效果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再次努力,把失败转化为成功,并为了下一次不再失败而努力。在学习效果上,重测法给学生分段过关的机会,不至于到期末积重难返,让学生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并产生把这种希望变为现实的欲望。重测法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由高度焦虑往中度焦虑调整,而且,这种心理状态的保持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改善。重测法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由高度焦虑往中度焦虑调整,而且,这种心理状态的保持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改善。重测法在我校的03、04和05级的计算机班中实施,反映都较好,尤其是对差生的转变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重测是教学计划外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余时间组织,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计算机教师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要把重测法从试验到推广尚有一段的距离。
 
  (4 ) 实施分层教学,兼顾学生能力差异
 
  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而且有的学生由于兴趣所在,对于某些不需要特殊实验手段的课程超前学习或超纲学习,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较大。再则,学生的潜质和个性也有差异,例如,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强,理论学习效果较好;有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由于成功的刺激来源不一样,反作用于学习动机,不仅学生之间学习动机强弱有差异、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方面其学习动机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不均衡发展。正常情况下,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不断去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并尝试成功的过程。目前,我们仍然是实行班级授课制,以大班教学为主,由于上述差异的存在,如何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度很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难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而出现了本专业在课堂教学中特有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差生不听课,好学的学生也不听课。实行分层施教,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能力相近,教师的教学能兼顾大多数学生求知的需要,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由于班中的优势和弱势差距不大,处于弱势的学生通过努力存在着从弱势进入优势的可能,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专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中学,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大,中专没有高考的压力,给我们实行个性化教学留有很大的空间,只要我们认真去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因人施教,就存在着通过中专的教育把他们塑造成才的可能。
 
(5)  充分利用学分制提供的良好环境,深化学科的教学改革
 
  尽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已经考虑了网络技术、信息管理、多媒体技术、辅助设计、维护与控制等模块,但实际上同一个岗位群、同一个就业层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还是有差异的;再则,学生的潜质和兴趣也有差异。如果,除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外,尽可能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可望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学校指定的选修课范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特长和兴趣进行选修,在自己建构知识意义方面,比非学分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间。结合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可以试行下列的改革措施: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由于受到资源的制约,我们能开设的选修课很有限,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而且,有利于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能够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引入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课程(如C语言、常用软件、Internet上网等)不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学生可以自学达标,甚至超纲,这也是造成“好学的学生也不听课”的原因之一。如果能相应地推出免修制度、双学历制度和满学分提前毕业制度等激励机制,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外部动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保证专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专业要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招生就业市场、职业环境的剧烈变化。学生培养必须走专门化道路,要有一技之长,同时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择业面和为其终身学习创造条件。